6 葬礼风波

虎将卫立煌

朱韵珩的葬礼安排得十分隆重,灵堂设在一座寺院里,苍松环绕,古柏森森一队。队胸佩素花的士兵列队值勤,寺院的甬道两旁排满了中央各大机关和成都各单位送来的花圈挽帐。灵堂内的棺木做工十分讲究,棺木是纯一色的杏黄柏木做成,黑底金花,雕龙画凤。引魂幡由各种彩纸做就,长长的低垂着,放在棺木的前面。

祭礼是一种新旧合璧式的方法,凡是朱韵珩的晚辈一律披麻戴孝,行三拜九叩之礼;军界、政界卫立煌的上峰、同僚,身戴白花,行新式的三鞠躬礼。起殡这天,前来祭拜的竟达千人之多。

时近中午,祭拜的人群中走出一位客人,他来到灵前,一不跪拜,二不鞠躬,在胸前画个十字,便默默地祈祷着,口中念念有辞,谁也听不懂他说些什么?末了,他拿起引魂幡一折两断,扔于地上。执勤的士兵吵嚷着把这个人捆了起来。

卫立煌听见吵闹拨开人群一看,吃了一惊。这个人不是别人,却是巴顿牧师。巴顿牧师看着卫立煌气冲斗牛:“朱韵珩是基督教徒,她的丧事怎么能这样办?”

卫立煌面带歉意拉着巴顿牧师进了一间内室说:“抗战期间,一切从简,请牧师谅解。”

牧师并不谅解,他据理争辩着:“教徒都是天主的羔羊,这种做法灵魂不能升天怎么办?”

牧师的话卫立煌是很信服的,他想起初进洛阳时巴顿牧师对他说的话,很有些后悔。他想如果能在朱龙嘴那个地方住够9天,恐怕就不会有这样的事。

巴顿牧师见卫立煌不说话,便亮出最后通谍。他说:“卫将军,你是个通情达理的人,如果不按照我们的方法办,成都的教会决不答应!”

卫立煌一惟苦笑着说:“巴顿牧师,你说怎么办,就怎么办。”

第二天朱韵珩的葬礼重新在成都教堂举行。黑色的棺木被漆成了白色。一只硕大的十字架放在棺木的前头。棺木两侧竖着12面白色的旗帜,旗上写着谁也看不懂的文字,据说这12面旗帜代表了基督教的12个支派。

葬礼开始,音乐悲凉,音乐声中36个身着白衣的教徒,他们唱着教会的挽歌《再相会》走入教堂:

愿主同在,直至再相会。

愿主指示你的路径,

使羔羊不再迷程。

归来吧,无罪的羔羊,

不可沉睡,快快清醒。

奉耶稣的命,阿门!

歌毕,巴顿牧师为死者祈祷。按照常规,巴顿牧师应该读一段《圣经》上的话,也不知是什么原因,牧师却背诵了一首中国的古词《水词歌头》:

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。

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?

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

――高处不胜寒。

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!
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

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

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

――此事古难全。

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

祈祷之后,巴顿牧师扬着双手喊着“英灵升天罗――”

台下的教徒也应和着:“英灵升天罗――”

朱韵珩埋葬在成都西山,这里是一个山水相映、风景秀丽的地方。安葬已毕,朱韵珩的一双儿女扑在坟头痛哭不止。看见失去母亲的孩子,卫立煌心里隐隐作痛,他欲哭无泪,木呆呆地跪在妻子的坟前。巴顿牧师见人群散去,坟头前只剩下卫立煌父子几个,便走上去说:“请卫将军节哀,老太太在山下等急了,莫要让她老人家再有什么好歹,快回去吧。”

听了牧师的话,卫立煌艰难地站起来。他背着6岁的儿子卫道然,牵着7岁的女儿卫道蕴,少气无力地向山下走去。他目光暗淡,神情呆滞,像是一下子苍老了许多。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